2009年6月19日星期五

估市等於練功應提升「執行比例」


估市等於練功應提升「執行比例」

六月初新書發佈會時, 有聽眾發問個一個問題, 是散戶如何在有正職的情況下如何可以在投資的領域中更進一步。不是在此鼓吹人人盡該投機炒賣, 社會上不可能、也不應該全民皆股, 只不過想說明「有決心能克服很多不利客觀條件」這個老掉牙的道理。如果沒心, 就算閣下「有幸」受僱於基金公司裡工作, 也會寧願玩Facebook多於用Bloomberg(這不幸是自己的個人經驗)。我想很多人看到此就會會心微笑(普通人)或是很憤怒(投身金融界無門的人)。

很多時在決心形成之前, 人會自設心理屏障,窒礙自己的發揮。關於這一點, 剛剛在報紙的專欄有寫過。本篇想表達的是另一個道理, 是從一本叫<<新知識生產術>>的書(作者: 勝間和代)裡得到啟發。<<新>>書作者以一條簡單的公式去解釋為甚麼很多人做不到學以致用, 以致知識水平停濟不前:

學習成果 = 「知識」(獲得許多資訊、學到新事物) x「執行比例」(從學到的東西當中動手去做的比率)x「留存率」(在動手去做的事項中、留存成為習慣的比例)

現在資訊唾手可得, 獲得資訊變得較為次要, 反而問題出在「執行比例」跟「留存率」。先說「執行比例」:

假如閣下有看過<<贏盡牛熊>>, 就知道筆者常用一招炒「評分股」的招式提升回報, 內容主要是利用圖表找出某些低風險的公用股如中電(2)中期的支持位和阻力位, 然後大注(用組合資金至少10-20%)去博一個5-10%的升幅。很簡單實用的一招, 但有幾人會看完書後真的跑去看一下中電的圖表?然後再在實戰中試用招式?假如連這一點也沒做到的話, 套用勝間的公式, 由於「執行比例」=0, 所以就算看過再多的書, 上過再多的課, 資訊浩瀚如海, 但因為沒有動手去做, 純粹的知而不行, 看過多會水過鴨背, 很快就煙消雲散。

自己教了2年書觀察得來的現象, 教育程度跟投資實績的關係並不如想像中高, 反而願不願意試, 和投入時間的多寡, 絕對是關鍵因素。很多唸完大學的同學, 會抱怨期權的理論太深奧而不願嘗試, 但筆者有個學生, 應該不懂英文和沒唸過大學, 正職是批發活家禽, 但敢試敢輸, 實戰期權小注博大勝贏錢次數反而最多, 現在已經「進化」到越洋炒賣港股ADR的期權。不過有這種精神的學生佔整體不到10%, 很多讀完之後連開過美股戶口也嫌麻煩, 遑論下場實戰。

有云「估市不如練功」。對於白紙一張的新手, 或該如是。但對於稍有根基者, 這句說話等於「踢波不如睇波」。學習應重知行合一, 而不是將知、行割裂對立, 自設無謂心理屏障。這個世界有「元祖股神」「少年股神」甚至「美少女股神」, 但從無聽過有 「Paper-trade 股神」。估市等於練功, 提升「執行比例」, 方為正途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